“像建设新中国那样建设自己”,《人民日报》的这句寄语,道出了每个奋斗者的成长密码。作为一名新入职的教师,站在人生的新起点,这份“建设”便是以初心为基、以实干为砖、以传承为梁,在教书育人的沃土上,一点点搭建属于自己的教育天地。
坚定信仰,做好教育“青蓝传承”
我担任装备工程系的数学课教学,这对非数学专业的我来说是不小的挑战。学校的“青蓝工程”帮我在懵懂中找准方向,在实践中快速成长。前辈老师们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与知识,尤其是我的师傅蔡晓英老师,始终手把手一对一助力我成长。从备课技巧的倾囊相授,到班级管理的经验分享,前辈教师的耐心指导像一盏明灯,驱散了我初入职场的迷茫。每次听课学习,都能发现自身不足;每次教研讨论,都能碰撞出思维火花。这就是“青蓝工程”的传承力量,愿我早日实现从“青出于蓝”到“青蓝共进”的跨越。
持续学习,夯实知识“基础设施”
建设新中国靠的是“撸起袖子加油干”的实干精神,当老师更要“踏踏实实干实事”。备课时,我反复打磨教学设计,但真正站在讲台上,语速总会不自觉加快,原本设计好的互动环节也因担心超时而仓促带过。知不足而奋进,磨课时,蔡老师陪着我反复琢磨,从导入环节的提问方式到板书排版逐一调整,甚至帮我模拟学生可能提出的刁钻问题。我的讲课自信,正是在这样一道道磨砺中蜕变而成。
求知若渴,拓展教育“视野”
平时我积极聆听老教师讲课,借鉴前辈的优秀教学经验,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。老师们一堂堂生动鲜活的课堂,如同明灯,照亮了我教学路上的盲区。我逐渐明白,一节优质的数学课,不仅需要教师对知识烂熟于心,更要懂得“以生为本”,根据课堂实际动态灵活调整教学策略,让知识的传递更具温度与效率。
规划未来,一步一个脚印
我为自己制定了三年成长规划,明确短期与长期目标,而后朝着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前行。第一年,全力掌握教学基本功,熟悉学生特点;第二年,尝试创新教学方法,提升课堂实效;第三年,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,着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。通过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,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。
自我革命,不断突破自我
我会持续改进教学方法、更新教育理念,定期回顾教学实践,寻找可提升的空间;敢于尝试项目式学习、小组合作学习等新教学模式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。同时,我也会借助新型教学技术开展教学,将新媒体引入数学课中,让孩子们爱上数学、主动学习。
如今,我渐渐褪去了初来时的青涩,更清晰地认识到教师这份职业的责任与重量。它不仅是传授知识,更是塑造品格、陪伴成长。我愿以满腔热忱,在职中这片教育沃土上深耕细作,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共同成长,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,追逐晨光、向阳而行。
供稿:装备制造工程系
编辑:杨 静 杨 航
校对:马 骥
责编:凌 凡